Category:

肌膚保養 網路分享


香港城市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藍鯊(blue shark)皮膚中的納米結構,不僅使其呈現標誌性的藍色,更可能賦予其如變色龍般的顏色變換能力。

在環境中主動調整顏色十分罕見

研究指出,動物的顏色主要透過兩種方式產生:一是利用色素細胞吸收特定波長的光,二是利用微觀結構散射光線,如孔雀的羽毛。而能在環境中主動調整顏色,則更為罕見。

觀看影片

研究團隊利用光學與電子顯微鏡等技術,檢視了藍鯊皮膚上如牙齒般的鱗片,即「真皮齒」(dermal denticles)。他們在其內部的髓腔中,發現了兩種關鍵的納米結構:能反射藍光的鳥嘌呤(guanine)晶體,以及能吸收其他顏色光線的黑色素(melanin)微粒。

綠色和黃色轉換

團隊進一步發現,這些結構的功能不僅是為了呈現藍色。鳥嘌呤晶體層之間的狹窄間距使其反射藍光,但模擬結果顯示,若這些間距變寬,鯊魚皮膚就可能轉變為綠色或黃色。變色龍正是透過類似的原理,調整體內鳥嘌呤晶體的排列來變換顏色。


深海隱身戰衣!藍鯊皮膚納米結構曝光,城大科學家似變色龍識變色。X平台圖片@VKamska

增強偽裝效果

科學家推測,這種能力能極大地增強藍鯊的偽裝效果。例如,當牠們下潛至更深的水域時,更大的水壓可能會將晶體層推得更近,使其膚色變暗以融入周遭環境。

效果僅在模擬中被證實

目前,這些效果僅在模擬中被證實。研究團隊計劃在野生鯊魚的自然環境中,進一步研究此機制的實際運作情況,以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在納米度上創造顏色的驚人工程。此研究已於比利時的實驗生物學學會年會上發表。

國外最新研究宣稱,上年紀的人一周只要吃兩顆雞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就會減少約四成,雞蛋裡的膽鹼能降低這種漸進式疾病的風險。

膽鹼能減少4成風險

據外媒報導,膽鹼(Choline)這種營養素對肝臟、腦部健康的發展、肌肉運動,維繫神經系統健康及新陳代謝,都極為重要。

觀看影片

雖說以往研究已指出,吃雞蛋有助於認知表現,但波士頓、華府及芝加哥學者們完成的新研究發現,雞蛋裡的膽鹼可以保護腦細胞,不致衰敗、受損,,能減少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失智症風險達四成。

研究1024名對象

為找出吃雞蛋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關聯,學者們分析1024位沒有失智症參與者的資料,請他們填寫一張哈佛大學研發的食物頻率問卷,了解他們過去一年一般吃什麼,包括多常吃雞蛋。


國外研究稱每周吃兩個雞蛋, 失智風險可能減四成。資料圖片

國外研究稱每周吃兩個雞蛋, 失智風險可能減四成。資料圖片

參與者填完之後,學者們後續追蹤將近7年,每年評估他們阿茲海默氏症的失智跡象。學者們把參與者按吃雞蛋的頻率分為四組,也就是每月吃不到一顆、每周吃一到三顆、每周一顆、每周兩顆或以上。

用多種統計模型評估

參與者的回答、他們接受認知力測驗取得的數據,再用多種統計模型來評估。除了1024位參與者,還有578位參與者身故之後,把腦部捐出供研究之用。這些大腦樣本讓學者們得以評估,他們攝食的雞蛋數量,是否與失智證相關指標有關。


國外研究稱每周吃兩個雞蛋, 失智風險可能減四成。資料圖片

國外研究稱每周吃兩個雞蛋, 失智風險可能減四成。資料圖片

常吃雞蛋風險更低

結果指出,人一周至少吃一顆雞蛋,臨床確診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比率,就比很少吃的人低很多。明確說起來,一周吃一或多顆的那兩組,阿茲海默症發作者,其風險比起每月吃不到一顆的參與者群組,要低約一半。而更常吃雞蛋的人,隨時間下來,膽鹼的平均值要明顯高得多。學者們推理認為,膽鹼就保護腦細胞受損一事,扮演重大角色。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儘管防曬技術不斷進步,皮膚癌的發生率卻未見下降,甚至逐年攀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圖片來源/Pixabay)

被防曬霜掩蓋的皮膚癌危機

說到夏天,大家自然會聯想到陽光與沙灘。但出遊之際,除了玩樂,更多人擔心的是曬黑、曬傷。因此,面對烈日這個無聲的大敵,人手一瓶防曬乳早已成為基本配備。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即使勤勞補擦防曬,一整天下來仍然曬傷?又或者,每天早上將防曬抹好抹滿才出門,但一個夏天過去,膚色仍明顯變深?

根據研究,防曬乳雖然可以延緩皮膚曬紅的時間,卻也可能讓紫外線以更隱蔽、但同樣危險的方式對細胞造成損傷。本篇文章採訪高雄醫學大學皮膚科胡楚松教授,帶大家一探防曬的原理,以及潛藏在「安心感」背後的健康風險。

紫外線的雙面刃

陽光是維持生命的重要來源,但過量日照卻是健康的隱形殺手。陽光中的紫外線(UV)是肉眼看不見的高能量輻射,其中以 UVA(長波紫外線)和 UVB(中波紫外線)為主。

波長較長的 UVA 穿透力強,能直達真皮層,刺激黑色素生成,使肌膚變黑。這也是為什麼膚色越白的人越容易曬傷——因為皮膚內的黑色素較少,無法有效吸收紫外線。UVA 也容易造成光老化,例如脫皮、皺紋等症狀,因此現今許多抗老保養中,「防曬」早已是關鍵步驟之一。

相較之下,波長較短的 UVB 雖然大部分會被大氣層過濾,但剩餘的能量卻高於UVA許多,足以直接破壞皮膚細胞的 DNA,造成曬傷甚至脫皮。這種反應其實是皮膚試圖排除受損細胞的防禦機制。但若長期反覆發生,修復能力下降,錯誤就會一點一滴累積,細胞變異的風險也隨之提高,最終可能發展成皮膚癌。

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UVB 除了讓 DNA 出現損傷,還可能影響一種稱為「表觀遺傳」的機制。簡單來說,DNA 是細胞內的說明書,而表觀機制就像這本說明書的書籤和開關,決定哪些指令要執行、哪些先被隱藏。當 UVB 改變這些開關的運作方式,即便 DNA 本身沒有變異,也可能讓細胞誤啟動錯誤的指令,進而走向癌化。

抵禦烈日的盾牌—防曬乳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努力與烈日對抗。早在數千年前,古埃及人便以魯冰花與方解石調製塗劑防曬;古希臘壁畫中,戰士以橄欖油混沙塗身,也意在抵擋日曬。到了 20 世紀,隨著科技發展,第一瓶現代化學防曬乳於 1928 年問世,開啟了防曬科技的新時代。

防曬乳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若忽略正確使用與曝曬觀念,可能暗藏皮膚癌風險。(來源:pexels)
防曬乳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若忽略正確使用與曝曬觀念,可能暗藏皮膚癌風險。(來源:pexels)

胡教授表示現代防曬品主要分為兩類:

1. 化學性防曬:像是二苯甲酮這類成分,可以吸收紫外線,並轉化為熱能釋放到空氣中,相當於「吸光海綿」。

2. 物理性防曬:使用氧化鋅、二氧化鈦等礦物,將紫外線反射或散射,形成一層「反光盾牌」。

此外,防曬產品上常見的標示也有其意義: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針對 UVB,延長曬紅時間。例如 SPF 30 表示可延長 30 倍的曝曬時間。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針對 UVA,延遲膚色變黑的程度。PA+++ 代表可延長 8 倍以上的防黑時間。

隨著人們對防曬的期待從預防曬傷進一步延伸到抗老與抗癌,市面上的產品也越來越多元,對應各種生活需求。

刃與盾的交鋒:為何皮膚癌仍不斷攀升?

儘管防曬技術不斷進步,皮膚癌的發生率卻未見下降,甚至逐年攀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研究指出,防曬乳雖然能減少曬紅的速度,但同時也給人一種「安全錯覺」,使人無形中延長了日照時間。這導致更多人長時間曝曬在「低強度」的紫外線之下。看似比較溫和的日曬,實則危機四伏。

當皮膚在低強度紫外線下持續受到刺激,細胞往往不會立刻啟動自我修復或防禦機制,反而會在受損的情況下持續分裂。這時,細胞內會產生一種叫 ROS(活性氧)的有害物質,像是氧的「毒氣版本」,會攻擊 DNA 和細胞內結構。ROS 若長時間累積,就會引發慢性發炎,進一步讓錯誤的細胞不斷繁殖,最終可能演變成腫瘤。

這種情況就像「溫水煮青蛙」,低強度的傷害看似不痛不癢,但其實更容易讓細胞逐漸走向癌變而不自知。

防曬的目標是「盡情享受陽光,卻不留下傷害」,提醒我們除了防曬乳,還需正確認識紫外線風險。(圖片來源:pexels )
防曬的目標是「盡情享受陽光,卻不留下傷害」,提醒我們除了防曬乳,還需正確認識紫外線風險。(圖片來源:pexels )

照亮未來的防曬新視野

紫外線的威脅不只是造成 DNA 的突變,更會悄悄破壞控制基因表現的「開關系統」。在戶外活動普及的現代社會,防曬早已不只是愛美的選擇,而是健康的必要。

防曬乳依然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它不是萬能的盾牌。唯有理解紫外線的本質,以及防曬產品的實際運作方式,才能真正避開曝曬的陷阱。

值得期待的是,根據胡楚松教授的說法,一些皮膚癌的關鍵其實來自「基因開關」的錯亂,而非基因本體的破壞。這代表未來有機會透過藥物調控,逆轉這些開關的失常,與防曬技術結合,開創出一種全新的「主動式防曬」策略,為我們的皮膚健康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資料來源

1. 採訪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皮膚科 胡楚松 教授

2. 紫外線照射所導致皮膚癌化過程之表觀基因變化:皮膚癌之預防及治療

3. 紫外線B照射強度對皮膚癌化的影響:探討促進表皮增生異常之分子研究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技大觀園。

延伸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乾癬是一種常見且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全台約有超過10萬名乾癬患者,其主要症狀為皮膚紅斑、脫屑與搔癢,嚴重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中醫理論認為乾癬是免疫系統失調的皮膚疾病,並且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指出,日前有1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女童,頭皮、手肘、膝蓋與小腿出現大片紅斑,並伴隨銀白色脫屑,奇癢難耐,甚至癢到無法入眠,隨即至豐原醫院求診,經過四個月的中醫調理,皮膚逐漸恢復光滑,也重拾自信笑容。

豐原醫院中醫師蘇紋華表示,天氣變化大,許多人出現皮膚乾癢、脫屑、紅疹等症狀,常誤以為只是單純乾燥,塗抹乳液即可改善,卻忽略了可能是乾癬(psoriasis),中醫稱之為「白疕」,屬「癬症」的一種,與體質、情緒密切相關,乾癬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皮膚疾病。蘇醫師進一步指出,當免疫細胞異常活躍,導致皮膚細胞過度增生與代謝異常,便會在表皮堆積,表皮堆積形成如魚鱗狀的脫屑,俗稱「銀屑」,乾癬常見好發部位為頭皮、肘部、膝蓋、背部等。

乾癬常見體質分為四型

蘇紋華醫師表示,乾癬的發生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許多患者有明顯壓力史或情緒起伏,並易於冬季復發。蘇紋華醫師指出,中醫講求「體質辨證」再治,常見體質分為四型:

「血熱型」:紅斑劇癢、口乾舌紅。

「血燥型」:皮屑厚多、皮膚乾裂、舌紅少津,屬陰血不足。

「血瘀型」:疹塊色暗、反覆不癒。

「氣血兩虛型」:病程長、容易疲倦、病情遷延不癒。

針對不同體質,治療上採取「內調外治」三大策略,「內服方劑」依個人體質開立清熱涼血、養血潤燥或活血化瘀的中藥;「外用療法」衛教指導使用成分單純的清潔保養品;「日常調養」避免發物、辛辣與海鮮,維持規律作息與穩定情緒。


乾癬害小六女童奇癢難耐,夜夜難眠!中醫依體質辨證調理,拯救破皮人生

蘇紋華醫師表示,乾癬的發生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圖片提供/豐原醫院)

蘇紋華醫師提醒,乾癬雖為慢性病,但只要找出體質根源、配合生活調整,大多可有效控制,她強調:「減壓、抗焦慮是關鍵,壓力過大容易誘發復發。」飲食應清淡,避免油炸與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加劇症狀,乾癬不只是皮膚問題,更是體內失衡的外在表現,中醫從根本調理,透過辨證論治與內外兼施,幫助身體恢復自癒能力,遠離反覆發作困擾,回歸正常生活。

手刀快來點!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天熱吃冰、吹冷氣,經痛跟著來!周宗翰中醫師:6招遠離經痛,穩定生理週期

堅果攝取要適量,物以「硒」為貴!簡鈺樺營養師:礦物質硒3大好處,聰明吃出健康

乾癬性關節炎害關節紅熱腫痛!莊可鈞中醫師:按3大穴位、喝清熱解毒茶飲舒緩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67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12歲女童的頭皮、手肘、膝蓋與小腿出現大片紅斑,並伴隨銀白色脫屑,奇癢難耐。

別再以為只是皮膚乾燥!中醫揭露「乾癬」是一種常見且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全台約有超過10萬名乾癬患者,其主要症狀為皮膚紅斑、脫屑與搔癢,嚴重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衛福部豐原醫院指出,日前有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女童,頭皮、手肘、膝蓋與小腿出現大片紅斑,並伴隨銀白色脫屑,奇癢難耐,甚至癢到無法入眠,隨即至豐原醫院求診,經過四個月的中醫調理,皮膚逐漸恢復光滑,也重拾自信笑容。

豐原醫院中醫師蘇紋華表示,天氣變化大,許多人出現皮膚乾癢、脫屑、紅疹等症狀,常誤以為只是單純乾燥,塗抹乳液即可改善,卻忽略了可能是乾癬(psoriasis),中醫稱之為「白疕」,屬「癬症」的一種,與體質、情緒密切相關,乾癬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皮膚疾病。蘇醫師進一步指出,當免疫細胞異常活躍,導致皮膚細胞過度增生與代謝異常,便會在表皮堆積,表皮堆積形成如魚鱗狀的脫屑,俗稱「銀屑」,乾癬常見好發部位為頭皮、肘部、膝蓋、背部等。

蘇紋華表示,乾癬的發生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許多患者有明顯壓力史或情緒起伏,並易於冬季復發。蘇紋華指出,中醫講求「體質辨證」再治,常見體質分為四型,「血熱型」紅斑劇癢、口乾舌紅;「血燥型」皮屑厚多、皮膚乾裂、舌紅少津,屬陰血不足;「血瘀型」疹塊色暗、反覆不癒;「氣血兩虛型」病程長、容易疲倦、病情遷延不癒。再針對不同體質,治療上採取「內調外治」三大策略,「內服方劑」依個人體質開立清熱涼血、養血潤燥或活血化瘀的中藥;「外用療法」衛教指導使用成分單純的清潔保養品;「日常調養」避免發物、辛辣與海鮮,維持規律作息與穩定情緒。

蘇紋華提醒,乾癬雖為慢性病,但只要找出體質根源、配合生活調整,大多可有效控制,她強調:「減壓抗焦慮是關鍵,壓力過大容易誘發復發。」飲食應清淡,避免油炸與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加劇症狀,乾癬不只是皮膚問題,更是體內失衡的外在表現,中醫從根本調理,透過辨證論治與內外兼施,幫助身體恢復自癒能力,遠離反覆困擾,回歸正常生活。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有醫靠衛教健康 編輯部報導】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特別是在乾燥的秋冬季節更容易發生或加重。許多人會發現,濕疹藥膏(尤其是類固醇藥膏)一開始有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似乎變差,甚至出現更嚴重的症狀。為什麼會這樣?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濕疹藥膏的正確使用方式、類固醇的作用原理及副作用,並提供有效的濕疹管理建議。

為什麼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

濕疹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發紅、癢、起泡和脫屑等,這些症狀常常令人難以忍受。醫生通常會開立類固醇藥膏,以減輕發炎和緩解不適。然而,長期或不當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1. 抗藥性:皮膚對類固醇藥膏產生耐受性,導致效果逐漸降低。

  2. 類固醇反彈:停藥後症狀惡化,甚至比最初更嚴重。

  3. 副作用累積:包括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等問題。

濕疹藥膏的效果取決於正確的使用方法,如果不按照醫囑使用,很可能會陷入「越擦越沒用」的惡性循環。(推薦閱讀:你的類固醇藥膏用對了嗎?類固醇藥膏全攻略:7種質地避開副作用

什麼是類固醇?

類固醇是一種天然激素,由腎上腺分泌,負責調節身體的炎症反應和免疫功能。醫療上常用的類固醇分為3種:

  • 外用類固醇:如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炎等。

  • 口服類固醇:如普利松(Prednisone),主要用於較嚴重的皮膚病或免疫疾病。

  • 注射類固醇:用於局部治療關節炎或肌腱炎,快速止痛。

提醒您:外用類固醇的副作用相對較低,但若長期過量使用,仍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

(推薦閱讀:掌握過敏性鼻炎症狀與治療關鍵,讓鼻子不再當機:避免過敏的4大技巧

什麼是類固醇抗藥性?

類固醇藥膏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身體免疫系統的反應來減少炎症反應。「類固醇抗藥性」是指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後,對藥物產生耐受性,使得藥物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不再有效的現象。(推薦閱讀:準媽咪愛注意!妊娠性蕁麻疹是什麼?醫:8招緩解

類固醇的惡性循迴圈:類固醇上癮>戒斷反應>反彈

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類固醇戒斷好痛苦!類固醇藥膏副作用與反彈不可忽視 – 是新聞網

▲錯誤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就會進入類固醇上癮、戒斷、反彈的惡性循環。

其實一般人不用太擔心類固醇,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會陷入到類固醇的惡性迴圈,如果有按照醫生指示使用類固醇的話,其實類固醇是相當安全的藥物。但如果您使用錯誤,可能就會進入類固醇上癮、戒斷、反彈的惡性循環。不當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引發以下問題:

1.類固醇上癮

類固醇上癮是指因長期使用類固醇而導致的依賴現象,常見的發生原因為用量過多、不當使用,過高的使用頻率。例如:一般皮膚過敏、蚊子咬、傷口等全部都擦類固醇,或者後敷一層類固醇藥膏在皮膚上面。

常見的類固醇上癮症狀為:

網路上也能諮詢皮膚科醫師

2.類固醇戒斷反應

當您長期依賴類固醇藥膏,一旦停用類固醇後,可能會出現皮膚燒灼、刺痛、脫皮,甚至皮膚表面呈現亮紅色樣(bright red skin)。戒斷症狀可能維持6~18個月,目前無治療方式可以快速有效的處理類固醇戒斷反應。

3.類固醇反彈

如果您長期使用類固醇造成類固醇上癮,停用類固醇藥膏後皮膚就會不舒服,甚至出現強烈的皮膚反應,例如皮膚血管擴張產生發炎。您可能會以為是藥膏沒有效果,進而用到強度更強的藥膏,去紓緩濕疹的症狀,長期下來甚至合併出現以下並發症狀:

  • 青光眼

  • 皮膚感染

  • 毛囊炎

  • 紅皮症

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類固醇戒斷好痛苦!類固醇藥膏副作用與反彈不可忽視。如果濕疹狀況持續惡化,建議盡早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獲得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避免類固醇副作用4點要遵守

正確使用類固醇藥膏能有效避免副作用,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

  1. 遵循醫囑:使用前仔細閱讀說明書或遵從醫生建議,不要隨意使用強度較高的類固醇藥膏、加大用量或延長使用時間。

  2. 短期使用:類固醇藥膏不適合作為萬能藥,僅在有需要時使用,避免非必時要使用。

  3. 搭配保濕產品:濕疹治療的基礎是修復皮膚屏障,使用保濕霜或乳液能有效改善皮膚乾燥狀況。

  4. 逐步減量停藥:長期使用後,不應突然停止,應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量,避免戒斷反應。

強化保濕、改善暗沉、提升彈性,高濃度人類外泌體ExoCore+公主面膜

安全使用濕疹藥膏,減少類固醇副作用

類固醇藥膏是治療濕疹的有效工具,但需要謹慎使用才能避免副作用。如果您發現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應該要立即停止使用,並告知醫生使用類固醇藥膏的情況和時間。了解濕疹的病因、正確使用類固醇,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皮膚保養,能幫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症狀,避免濕疹反覆發作。如果濕疹狀況持續惡化,建議盡早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獲得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類固醇戒斷好痛苦!類固醇藥膏副作用與反彈不可忽視。如果濕疹狀況持續惡化,建議盡早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獲得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立即預約諮詢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email protected]

健康不漏接!歡迎加入《We Get Care有醫靠》社群:

Line:https://reurl.cc/v0DKxa

FB:https://wegetcare.pse.is/5xcjvz

 

 

新聞原文出處 : 

● 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類固醇戒斷好痛苦!類固醇藥膏副作用與反彈不可忽視 《We get care 有醫靠》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醫表示,俗稱熱過敏的膽鹼性蕁麻疹,常見誘因包含:運動、熱水、熱環境、情緒緊張,只要體溫上升,身體過敏反應馬上爆發;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否曾有過運動、洗熱水澡、情緒緊張或天氣一熱,皮膚就出現點狀疹子,癢得像被針扎、還會發紅、刺痛,甚至晚上癢到睡不著?澄品中醫醫師陳詩潔表示,很有可能是俗稱熱過敏的膽鹼性蕁麻疹,常見誘因包含:運動、熱水、熱環境、情緒緊張等,只要隨著體溫上升,身體過敏反應馬上爆發。

陳詩潔在臉書專頁「澄品中醫」發文表示,中醫認為熱過敏可能屬於3種症型,如有這種困擾,建議調整體質、穩定情緒、避免熱源刺激,這樣才能和惱人的「熱過敏」說掰掰。

中醫認為這類症狀可能屬於以下證型:

●風熱型:顏色偏紅範圍大,觸之有灼熱感,搔癢厲害,流汗或受熱後加重,癢紅一片,心煩口渴,緩解以疏風清熱為主,如連翹、金銀花等。

●風寒型:顏色較為淡紅,被風吹或接觸冷水後症狀加重,畏寒惡風,口不渴。緩解以發散風寒為主,如防風、桂枝等。

●血熱型:顏色鮮紅,少疹塊,有灼熱,刺痛,晚間加劇、灼熱刺癢、心煩失眠。緩解以清熱涼血為主,如牡丹皮、知母等。

陳詩潔推薦一款舒緩的減敏疏肝茶,材料有薄荷5克+鬱金10克+陳皮10克+金銀花5克,將藥材置入600-1000c.c.水中,大火煮滾20分鐘後當茶飲用,能幫助清熱疏肝、安定情緒、緩解發癢,不過提醒體質偏虛寒、腸胃敏感,或有特殊體質者,飲用前請先諮詢中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說,夏日防曬、怕曬黑,可補充維生素A、C等營養素,有助保水、抗氧化;如芭樂、奇異果等,均是美白食材好選擇;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氣溫節節高升下,外出總是擔心被炙熱太陽曬黑、曬傷?好食課營養師表示,當皮膚被紫外線曝曬,人體為了減少被自自由基傷害,便會產生曬黑、曬傷等狀況。想要預防曬傷,除了擦防曬乳、撐傘遮陽外,可補充維生素A、C、E與ω-3脂肪酸,有助保水、抗氧化、減少黑斑降發炎;日常食材則可多吃胡蘿蔔、乳酸菌飲料、番茄、石榴汁、乾香菇等,搭配少吃精製食物、充足飲水多蔬果,有助內外兼顧對抗烈日,讓你快速白回來。

黑色素對抗自由基導致皮膚變黑

營養師於臉書專頁「好食課」及網站發文解釋,當皮膚細胞被紫外線曝曬時會產生自由基,進而造成皮膚傷害,而人體為了減少自由基傷害,由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來對抗自由基,皮膚在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時,黑色素累積就導致皮膚變黑。

營養師進一步說明,曬傷則是因為紫外光破壞了皮膚細胞,引起發炎反應,導致紅腫、搔癢與疼痛。通常會出現紅腫、脫皮、刺痛、搔癢等症狀,並可能伴隨疼痛、灼熱感,以及脫皮、痛楚、搔癢感,均為皮膚受損反應,嚴重甚至會出現水泡。

4類營養素護膚、抗氧化、減黑斑

營養師表示,除了外出擦防曬產品外,補對營養有助維護皮膚健康,並建議攝取以下4類維生素:

維生素A助皮膚保水:維生素A能幫助維護皮膚及黏膜健康,有助保水,並促進皮膚角質代謝,防止皮膚乾燥粗糙;富含的食材,包括:胡蘿蔔、地瓜、南瓜、肝臟、芒果、木瓜。

維生素C助抗氧化:維生素C可幫助身體抗氧化,減少紫外線對於皮膚的傷害,並可抑制黑色素生成,防止皮膚曬黑;富含的食材,包括:芭樂、奇異果、小蕃茄、苦瓜、甜椒。

維生素E減少黑斑:維生素E可幫助身體抵抗自由基的傷害,減少肌膚受損,並能抑制黑色素沉澱,減少黑斑暗沈生成;富含的食材,包括:杏仁、大豆、酪梨、花生、核桃。

ω-3脂肪酸助降低發炎:ω-3脂肪酸具抗發炎及保水特性,有助減輕曬傷嚴重程度;富含的食材,包括:鮭魚、鯖魚、魚油、亞麻籽油。

營養師指出,ω-3脂肪酸具抗發炎及保水特性,攝取有助減輕曬傷嚴重程度;富含食材包括:鮭魚、鯖魚等;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減緩曬傷症狀5大食材一次看

此外,營養師指出,攝取以下5類食材,也能減緩曬傷症狀:

胡蘿蔔:胡蘿蔔素有助於肌膚的維護,可促進角質代謝,加速受損肌膚恢復,也可幫助身體保濕。

乳酸菌飲:研究發現,以乳酸菌發酵的牛奶可增強DNA修復,並可提升因紫外線受損的肌膚免疫力,讓其抵抗力上升,有助減緩曬傷情形。

番茄:茄紅素具抗氧化功效,可幫助維持肌膚健康,改善皮膚曬紅情況,建議可入菜配油拌炒,增加茄紅素吸收。

石榴汁:富含多酚類物質,研究發現,石榴及石榴汁的抗發炎作用,有助減緩曬傷嚴重度。

日曬乾香菇:維生素D可減緩曬傷引起的發炎反應,建議多補充富含維生素D食材,如乾香菇、鮭魚、蛋黃。

另,營養師也提出以下3點建議,提醒享受夏日活動的同時,也能以飲食方式保護皮膚:

1.多吃蔬果:蔬果富含多種抗氧化劑,也含有水分,可幫助減緩皮膚發炎情形,也避免肌膚過於乾燥。

2.補充水分:皮膚曬傷後一定要記得保濕補水,避免皮膚過於乾燥。

3.多吃未精製食物:未精製食物富含維生素B群及膳食纖維,可促進新陳代謝,也能幫助身體保水,防止皮膚乾癢。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異位性皮膚炎已進入生物製劑幫助穩控的多元選擇新時代。左起為丁淑敏秘書長、黃毓惠理事、朱家瑜榮譽理事長、病友黃小姐。

報新聞/編輯部

「看幾次診才會好?」皮膚科門診常見民眾將異位性皮膚炎視為感冒,誤認為可短期治癒的疾病。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臺大醫院皮膚部教授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體質有關、反覆發作的慢性發炎疾病,正確觀念應是追求長期穩定控制,而非短期治愈。而隨著醫療進展,從傳統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口服標靶,到不同施打頻率的生物製劑,異膚治療已邁入長效針劑助穩控的多元選擇新時代,擺脫錯誤觀念,病友與醫師攜手,以更便利的方式穩控異膚,已不再遙不可及。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朱家瑜榮譽理事長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體質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

朱家瑜教授強調,異膚治療的目標並非「治癒」(Cure),而是追求長期穩定的「控制」(Care),鼓勵病友進入診間時,可以把握「正確3問」和醫師討論,包括:我的異膚可以改善嗎?如何改善我的異膚症狀?以及如何維持異膚的穩控狀態?與醫師共同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以及生活上的安排與調整,耐心照護,與異膚長期共好不是夢想。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臨床上病友反映對治療的最大期待包括「有效止癢」、「減少就醫頻率與時間」、「藥物安全副作用少」、「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用藥便利」、以及「病灶穩定不再反覆發作」等,這些對一般人而言或許稀鬆平常,對病友而言卻是難以企及的夢想。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黃毓惠醫師表示,介白素IL-13是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因素之一。

黃毓惠醫師在臨床上看到許多人長期因病而苦,承受了很多身、心壓力,因此有感而發,希望透過醫病間的有效溝通、期待管理,齊心一起穩控病情,希望「每位病友都能帶著笑容離開診間」。黃毓惠醫師表示,介白素IL-13是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針對中重度異膚患者,傳統外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有限,近年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與生物製劑等精準標靶治療已是主要選項。

異膚病友黃小姐(左)與朱家瑜教授(右)揮棒三振異膚,開創人生全壘打。

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透過調節細胞訊息傳導路徑,能快速抑制搔癢與發炎,但使用時需注意感染風險與部分長期安全性。生物製劑目前有每兩周、每四周一針的不同治療選項,皆能針對介白素IL-13作用,對病灶穩定控制的時間較長。其中,新一代生物製劑對介白素IL-13的親和力高、解離速度慢,更有助長效穩控舒緩,部分病友使用4個月後,停藥至一年,仍可維持穩定不復發的效果,這對忙碌工作、無法頻繁回診的病友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千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家慶指出,因病人膽汁無法排出,故以引流術將滯留膽汁排出,降低黃疸指數。(大千醫院提供)

〔記者張勳騰/苗栗報導〕苗栗縣66歲的張先生近半年內體重突下降4公斤、胃口變差、出現精神不濟。近1週更出現皮膚和眼白發黃、皮膚發癢、尿液呈深褐色的症狀,前往苗栗市私立大千醫院急診,醫師檢查發現,張的肝功能和黃疸指數嚴重升高,且肝臟佈滿腫瘤,病理報告證實為膽管癌末期。經以皮穿肝膽道引流術及內視鏡逆行性膽道引流術緩解黃疸症狀後,安排化學治療以延緩病情惡化。

大千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家慶說,膽管癌是發生在肝臟內外膽汁通道的惡性腫瘤,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因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導致很多病人發現時已屬中晚期,失去最佳治療時機。膽管癌的常見症狀包括皮膚與眼白發黃(黃疸)、尿色變深、糞便變白、皮膚搔癢、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上腹或右上腹悶痛。高危險族群則有膽管結石、膽管囊腫、慢性膽道發炎病史者、B型或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曾感染肝吸蟲(如食用生魚片、生螺)、有肝膽疾病家族史者、長期抽菸或暴露於化學品者。

病人經檢查發現,肝臟佈滿腫瘤(紅圈處)、肝內膽管異常擴張(藍圈處)。(大千醫院提供)

吳家慶表示,此次案例因抽血檢查呈現肝功能指數與膽紅素(黃疸指數)都非常高,進一步安排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肝臟佈滿腫瘤、肝內膽管與總膽管異常擴張、肺部也疑似轉移腫瘤,因此高度懷疑是晚期肝癌或膽管癌,後經病理報告確認為膽管癌。

吳家慶指出,因張男的黃疸指數過高,膽汁無法排出,若不及時處理恐引發感染,所以先由放射科醫師進行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從皮膚穿刺至肝臟膽管中,引流滯留的膽汁,來減輕黃疸症狀。後續考量引流管需要長期留置,為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因而採用內視鏡逆行性膽道引流術,改以體內放置引流管,減少外部管路帶來的不便與感染風險。

吳家慶提醒民眾,想要預防膽管癌,應避免吃生魚或生螺等高風險食物、減少菸酒與化學暴露、控制好肝病並定期追蹤肝膽功能、有家族史或膽道病史者更應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等影像檢查。最重要的是,定期檢查與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幫助遠離膽管癌的威脅。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黎智英作供期間,不下一次談及其「身份認同」主張。當中,辯方引述黎智英曾在短訊中主張「制裁應集中在中國,以削減《國安法》效力」。黎智英作供時解釋,上述「中國」是指「中國政府」。



多國領事曾到庭旁聽本案審訊。



杜麗冰法官曾對黎智英說:「黎生,我們是中國人。」
杜麗冰法官曾對黎智英說:「黎生,我們是中國人。」

惟當辯方進一步問黎智英:「當時你愛不愛中國?」黎智英回應要取決於「中國」的意思。若在「國家」層面,他愛中國的人和文化,但如果指「政權」層面,他無論從前、現在都不愛,因為由共產黨所統治國家的價值觀與他相反。

而在另一個議題中,黎智英供稱:「我們可以擺脫獨裁統治,但我們無法擺脫中共,因為我們是香港人,只有中國人可以擺脫中共。」法官杜麗冰聞言即打斷:「黎生,我們是中國人。」黎智英反指:「我是香港人,因為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杜官再問:「黎生,你是黃皮膚嗎?」黎智英反駁:「我黃皮膚不代表我就是中國人。」雙方各執一詞,須由另一位法官建議暫停此等爭論。

翌日黎智英再主動澄清,指自己「不是中國人」的意思是他不是「中國內地人」,而是「香港中國人」,與他早前供稱對作為「國家」的中國是「愛國」,說法一致。

18395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