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FIT動起來!兒童健康體位,一次到位 – 民生電子報

圖/AI生成

南部最大聲/ 編輯中心

全臺近1/4學童面臨過重或肥胖問題!為響應賴總統「健康台灣」願景,將健康飲食及身體活動等面向導入兒童健康體位,國民健康署配合教育部推動學童健康體位,在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架構下,倡議「FIT動起來」,運用「Fitness運動」、「Intake飲食」、「Team合作」三大要素,鼓勵家長以身作則,共同建立兒童健康生活習慣。

由家庭從小做起 以身作則建立健康習慣

依據教育部發布112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全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23.8%,國中學童盛行率則為28.6%,顯示全台平均每4位學童,就有1個人過重或肥胖的問題。

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專家建議要改善兒童肥胖的問題,家長應以身作則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從小做起,並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教育,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養成子女正向發展習慣。

柚子醫師共同倡議FIT動起來 現在就化被動為主動

柚子小兒科診所陳木榮院長(柚子醫師)針對「FIT動起來」的三大要素:「F運動、I飲食、T合作」,提供家長落實作法。

「Fitness運動」:建議家長應規劃兒童每天至少運動一小時,可以選擇跑步、游泳或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或選擇刺激身體生長板以及生長激素,對長高有幫助的籃球運動;也可以選擇乒乓球運動,刺激身體分泌血清素,同時訓練兒童專注力。

「Intake飲食」:建議以「我的餐盤」建立兒童均衡飲食習慣,選擇在地、原態、多樣化的食物,滿足營養的需求,避免選擇含糖的飲料,因含糖飲料會導致血糖快速波動,使兒童難以集中注意力,專注力變差,學習表現下降及蛀牙機率增加等負面影響。

「Team合作」:強調陪伴與合作的重要性,家長的以身作則是兒童健康體位養成的重要關鍵。有家長陪著兒童一起運動,是讓兒童養成喜歡運動最重要契機。家長也可利用親子時間,一起準備餐點,帶著兒童探索不同食材及處理方式,最後一起享用成品,養成兒童健康飲食習慣。

HBL FMVP劉程恩分享「吃對、動對、父母的支持」才能夠全力以赴

前松山高中球員劉程恩是113年高中籃球聯賽(HBL)冠軍戰最有價值球員(FMVP),他擔任「FIT動起來」大使,分享自身運動與營養規劃的經驗。劉程恩表示,因為籃球員需要跳得高、有爆發力,就要有足夠的肌肉量,攝取好的蛋白質就很重要,他把植物性蛋白跟動物性蛋白混合一起吃。

此外,從密集訓練到壓力管理,為了排解壓力,他睡覺前會忍不住想玩一下手機跟遊戲,結果造成睡不好,沒有足夠的精神面對明天的比賽,所以現在睡前兩個小時就不玩手機,另外父母的默默支持,是他能夠更上一層樓的重要因素。他說:「吃對、動對,加上父母的支持,讓我能夠在球場上全力以赴。」,藉由他真誠地分享,可以看到運動的正向能量與FIT動起來所帶來的轉變。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恆昕泌尿科診所院長陳鈺昕提醒,有些表面略為凸起、有些平坦,還不痛不癢,可能是癌變前兆─波文氏丘疹症;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當私密處突然出現「小點點」,像老人斑、大小不一的黑痣,千萬別以為是性感的痣解鎖新場所,恆昕泌尿科診所院長陳鈺昕提醒,有些表面略為凸起、有些平坦,還不痛不癢,可能是癌變前兆─波文氏丘疹症。

陳鈺昕在臉書專頁「恆昕泌尿科診所」發文說明,要區分生殖器周圍的「痣」,究竟是真的痣,或是生殖器疣(菜花),還是波文氏丘疹症,可以自己先觀察看看:

●痣:短時間無明顯大小及數量變化,邊緣平滑清晰、顏色均勻。

●生殖器疣(菜花):肉色、粉色或灰白色的突出、花椰菜狀,常成群聚集。

●波文氏丘疹:棕紅色、深褐色的斑塊或丘疹,扁平或略凸、大小不一。

波文氏丘疹症與菜花的差別

●兩者都是經由HPV病毒感染,主要跟HPV第16、18、31型病毒有關(菜花跟HPV第6、11型相關),主要傳染途徑是經由性行為傳染,因此病灶容易出現在會陰部、生殖器官、肛門、口腔周圍。

●多數罹患波文氏丘疹症有機會在數個月內自動痊癒,但少部分2-3%仍有惡化成皮膚癌(鱗狀細胞癌)的風險,由於它在顯微鏡下的病理變化與原位癌相似,因此又被視為「癌前病變」。

●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可有效防止病灶惡化;治療後也建議定期回診追蹤,確保健康無虞。

陳鈺昕強調,HPV病毒連保險套、吃藥都無法100%阻擋,目前接種9價HPV疫苗仍是最佳的預防方法,給自己跟伴侶最完整的保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科博特診所院長劉博仁分享,求診患者曾以為吃紅糟肉可降膽固醇,其實紅糟肉使用的紅糟活性低,且成品高油高脂,成分完全不同於醫學使用的降膽固醇「紅麴萃取物」。(資料照)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膽固醇過高是許多人常見健康問題之一,除運動外,不少人也尋求飲食解決。科博特診所院長劉博仁分享,1位5旬男患者曾因膽固醇過高服藥不適,且以為吃紅糟肉可降膽固醇。事實上,紅糟肉中的紅糟,與醫學中使用的「紅麴萃取物」大不同。求診後,該患者經使用「紅麴萃取物」調理半年,檢驗膽固醇相關數值後,結果令人滿意。

劉博仁於臉書專頁「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發文表示,該患者因為膽固醇過高,曾經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類),但出現常見副作用肌肉痠痛與疲倦,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與運動習慣。求診後,建議嘗試改用「紅麴萃取物」,經半年調理,成果令人滿意:總膽固醇降至19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降到101mg/dL。

紅糟肉所用紅糟僅含微量活性

劉博仁並說,該患者曾以為吃紅糟肉也可降膽固醇,但其實,紅糟肉中的「紅糟」與醫學中使用的「紅麴萃取物」並不同。紅糟肉裡所用的紅糟,是製作米酒後剩下的酒糟,僅含微量紅麴活性成分,幾乎無法發揮降膽固醇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紅糟肉多半是用高脂肪的五花肉,加工時還會加入油炸與調味,飽和脂肪含量高,反而可能讓膽固醇上升。

至於什麼是「紅麴萃取物」?劉博仁進一步解釋,它是以紅麴菌(Monascus purpureus)發酵糯米而成的發酵產品,經萃取後,標準化出有效成分「莫納可林K(Monacolin K)」,其化學結構與降膽固醇藥物Lovastatin幾乎相同,因此能夠天然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的酵素(HMG-CoA reductase),達到降低總膽固醇與LDL-C的效果。

研究:紅麴萃取物降膽固醇、副作用低

此外,劉博仁指出,根據2024年發表於國際期刊上的一篇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紅麴萃取物的效果已獲科學證實,平均可降低總膽固醇約37.4mg/dL、LDL-C約35.8mg/dL,且整體副作用發生率低,與安慰劑相當。

不過,劉博仁最後仍強調,即便是天然來源,也不能掉以輕心。紅麴萃取物的「莫納可林K」仍需經由肝臟代謝,若劑量過高或個人體質敏感,仍可能引起肝功能異常、肌肉痠痛等問題。因此,建議服用期間應定期監測肝功能與肌酸酶(CK)指數。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日本拳擊好手神足茂利(左)在比賽中失去意識,送醫後不治。亞東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岑昇信指出,急性硬腦膜下血腫來得快又猛。(取自X平台)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年僅28歲的日本拳擊好手神足茂利在2日進行東太平洋拳王戰後失去意識,送醫搶救後在8日不治,據日媒報導,他因急性硬腦膜下血腫手術後不幸離世。亞東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岑昇信指出,大部分病例伴隨明顯頭部外傷的病史,症狀來得又快又猛。

日本著名漫畫家鳥山明以《七龍珠》聞名中外,他也是因急性硬腦膜下血腫過世,享年68歲;此外,日本職業拳擊另一名選手穴口一輝也因此症狀開刀後不治,得年23歲。

岑昇信在臉書「亞東醫院健康e百科」上分享,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往往沒有明顯的外傷病史,臨床上症狀惡化較緩慢、較不明顯,硬腦膜下血腫造成神經壓迫及腦壓增加,造成病人出現肢體無力、意識改變等問題。

根據衛福部臺南醫院的「衛教資料」分享,一般是指出現在硬腦膜下腔,存在時間超過3個星期的血塊或血水。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常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以原本就有大腦萎縮的老年病患居多,但是偶爾也會在年輕人身上發生。

位於大腦表面的一些靜脈血管,此時極容易因為一點點輕微的頭部外傷而被拉斷,先是造成急性的硬腦膜下腔出血,再進一步逐漸形成慢性硬腦膜下腔積血。

有些人會出現頭痛、嘔吐、食慾減退、視力模糊等症狀;有些人則是以記憶力喪失、行動遲緩來表現,很像是得了老年癡呆症;還有些人會有失眠、精神異常表現而被當成精神病患;有些人會表現出單側肢體乏力、步履不穩、頭暈失衡,很像是中風;有的病人甚至會嚴重到意識不清、呈現昏迷狀態,讓人懷疑急性腦內出血的可能。急性硬腦膜下血腫最常見的病因是頭部外傷,如跌倒、車禍、暴力攻擊等。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傷外科醫師黃振僑於臉書上表示,硬腦膜下血腫發生在外傷之對側腦部,如果是左側受到重擊,出血則會在右側,所以知道患者是頭部外傷後昏倒,或頭部外傷前昏倒,其實對於正確診斷是很重要的。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林世航指出,現擠的母乳是最營養的狀態,但也不必過於擔心冷藏和冷凍的母乳,有營養流失的問題,可透過副食品來補充。(圖取自photoAc)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在近年的母乳推廣教育下,母乳哺餵意願大幅提高,但是對於媽媽而言過多的母乳該怎麼辦?營養師林世航於臉書專頁「好食課」及網站發文指出,現擠的母乳是最營養的狀態,但也不必過於擔心冷藏和冷凍的母乳,有營養流失的問題,可透過副食品來補充。應特別注意解凍復熱的母乳不應再次冷凍和冷藏,有污染和營養流失風險。

母乳怎麼保存 能冷藏或冷凍多久?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剛擠出來的奶水可以在攝氏25度的室溫下放置6-8小時。若以冷藏室保存的話可以保存5-8天,以冷凍方式保存則可以儲存3至4個月。

母乳冷藏的營養素變化

研究顯示母乳在冷藏72小時狀況下,僅有維生素C會大幅減少,但其他營養素含量變化不大。在冷藏96小時後,白血球總數會減少16%、乳糖與總蛋白含量下降5%、總脂肪量不變、維生素E會減少25-30%,但免疫球蛋白A、乳鐵蛋白不太受到冷熱影響,

母乳冷凍的營養素變化

林世航提到,母乳在冷凍狀態下,營養素變化更小,因此如果媽媽時間允許與不嫌麻煩的狀況,建議以冷凍方式保存母乳。

母乳加熱怎麼做?

國民健康署建議,冷凍的母奶可以先以冷水慢慢解凍,或提前放置在冰箱冷藏室讓其在冷藏環境下解凍。在餵食前再將溫熱達到室溫即可。另外,提醒媽媽們母乳千萬不要放入微波爐中加溫,避免溫度不均燙傷寶寶,也不要直接接觸到火源,減少營養素的破壞。

母乳復熱後可以再冷凍、冷藏嗎?

國民健康署不建議解凍復熱的母乳再次冷凍和冷藏,可以避免污染和營養素流失的問題。因此,媽媽們一次解凍的母乳量不宜太多,減少浪費問題。

林世航提醒,現擠的母乳當然會是最好、最營養的狀態,但在生活中難免會有保存需求,而減少的營養素也可以透過寶寶自身儲存、副食品等方式攝取到。所以媽媽們也不用過於擔心,只要維持母乳哺育,無論是新鮮、冷藏或冷凍復熱,都可以給予寶寶最好的營養!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美國 AI 巨頭 OpenAI 今日正式推出新一代旗艦人工智慧模型 GPT-5,並宣稱該系統在智慧層級上遠超以往所有版本。GPT-5 擁有頂尖的數學、程式編碼、文學創作、視覺理解與健康諮詢能力,將逐步取代 GPT-4o 成為 ChatGPT 的預設模型,並已開放給所有用戶使用。

更聰明的統一系統:視情境動態選擇推理模式

GPT-5 整合了能夠解答大多數問題的智能高效模型,以及能夠解決更複雜問題的更深層次的推理模型。系統會根據對話內容的難度與用戶需求,自動在快速回應模式與「深度推理」(GPT-5 thinking) 模式間切換,確保在速度與深度間取得最佳平衡。若使用者在提示中寫下「think hard about this」等指令,也可直接啟用推理功能。

即便在達到使用上限後,用戶仍可使用 GPT-5 mini 服務,未來 OpenAI 也計劃整合所有模型為單一結構。

GPT-5 在寫作、程式與健康領域全方位升級

GPT-5 不僅在基準測試中超越了先前的模型,回答問題的速度也更快,重點是 GPT-5 顯著減少了 AI 幻覺、提高指令執行能力和減少諂媚,同時提升了 GPT-5 在 ChatGPT 最常見的三個用途:寫作、程式設計和健康中的表現。

編碼能力史上最強,支援創建完整網頁與遊戲

GPT-5 是迄今最強的程式模型,特別擅長前端設計與大型代碼倉庫除錯,甚至能僅憑一段提示就快速生成動畫遊戲或互動式網頁,對排版、美感與空白留白的理解也大幅進步。

寫作表現更具文學性,從電子郵件到詩歌都游刃有餘

GPT-5 可協助使用者將粗略構想轉化為具節奏與深度的成品,能自然產出自由詩與無押韻詩體,支援報告、備忘錄與演講稿撰寫,能夠更可靠地處理結構模糊的寫作,

健康領域躍進,能提出精確問題並避免錯誤建議

GPT-5 在醫療問答評測 HealthBench 上取得新高分,更能根據使用者背景、知識水平與地理位置調整建議,成為「用戶與醫生間的溝通橋梁」,而非替代專業醫師。

減少幻覺、提升理解:GPT5 在多項測驗上創下高分

在多項嚴謹的標準評測中,GPT-5 全面領先過去模型,包括:

  • 數學競賽 AIME:94.6% 正確率。
  • 真實世界編碼 SWE-Bench:74.9% 準確率,遠超 GPT-4o。
  • GPQA 博士級科學問答:88.4%。
  • MMMU (大規模多學科多模態理解與推理):84.2% 準確率。
  • HealthBench Hard 高難度醫療問答:46.2%,遠勝 GPT-4o 的 31.6%

同時,GPT-5 在「誠實性」上也有重大突破。以往模型面對無解問題時常虛構答案,GPT-5 則更誠實地承認限制,AI 幻覺率從 GPT-4o 的 4.8% 降至 2.1%。

如何因應 AI 用於作惡?GPT5 增強安全補全系統

OpenAI 同步更新 GPT-5 的安全訓練機制,用戶常會對 AI 詢問一些「可能有害」的資訊 (例如說要如何策劃攻擊)。當面對這種雙重用途資訊 (如病毒學或化學知識)時,模型會選擇「提供部分安全資訊並拒絕解釋細節」的中庸方案,減少過度拒答,同時降低濫用風險。

此外,GPT-5 相較 GPT-4o 不再「過度附和」用戶,更能進行有思辨性的對話。OpenAI 表示與 GPT-4o 相比,GPT-5 不那麼親切, 不必要的表情符號也更少 。與其說是與 AI 對話,更像是與一位擁有博士級智力水平的樂於助人的朋友聊天 。新版本也引入 4 種預設個性風格 (悲觀者、機器人、聆聽者、書呆子),讓用戶可自訂 AI 的語氣與互動方式。

GPT-5 Pro 為深度推理而生,千位專家給出評價

同步推出的 GPT-5 Pro 是升級版本,專為最複雜、最需要深度推理的任務設計。它在健康、數學與工程等領域表現尤為出色,並在千份實務評測中獲得 67.8% 專家偏好評分,錯誤率更少 22%。

GPT-5 已全面上線,三個等級供用戶玩轉 AI

GPT-5 現已全面上線:

  • 免費用戶:預設使用 GPT-5,使用量有限,達上限後轉為 GPT-5 mini。
  • Plus 用戶:每日使用量提升,可作為預設 AI 助手。
  • Pro 用戶:可使用 GPT-5 Pro,執行最複雜的任務。
  • Team/Enterprise/Edu 用戶:享有高上限與開發者支援,預計於一週內上限。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出現特定突變有血癌風險,他特別提醒,常聞清潔劑、熬夜工作的人要小心;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藝人沈玉琳身體不適住進加護病房,經確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然而民眾不解,白血球的功能在保護人體,怎麼會轉變成血癌?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這是因為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出現特定突變CHIP,而形成血癌,研究顯示高達10–20%的50歲以上成年人血液中可檢測到CHIP。他特別提醒,經常聞清潔劑、偶爾抽菸、吃點加工食品、熬夜工作的人要小心。

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白血病的根源來自骨髓內的骨髓前驅細胞。這些細胞原本負責分化出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但在突變之後,它們無法再正常成熟,反而大量累積成為無功能的「白血病細胞(leukemic blasts)」,佔據骨髓空間,排擠掉正常的造血功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白血病病人同時會出現免疫力下降、貧血與凝血問題。

白血病很少突然發生。張家銘說明,白血球的任務是保護人體打擊外來病毒和細菌,但當造血幹細胞突變,這些原本守護人體的細胞也可變成無法控制的「癌細胞」。這些突變尤其常見於年長者或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人體中。像DNMT3A、TET2、ASXL1 這些基因,是常見的「異變老班底」,會突變成「不明影響的株落造血」(CHIP)現象。

張家銘解釋,CHIP不是癌症,但它表示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出現特定突變,這些CHIP細胞當下可能沒症狀,如果累積更多突變就有可能演變成血癌,例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根據研究,高達10–20%的50歲以上成年人血液中可檢測到CHIP。

張家銘提醒,白血病在初期的症狀常常不明顯,民眾如果平常感覺到容易疲倦、爬個樓梯就喘、莫名其妙瘀青、牙齦流血、常常感冒或感染不會好,甚至出現體重驟降、骨頭痠痛。有這些狀況要留心,可能是白血病的早期警訊。他特別點名經常聞清潔劑、偶爾抽菸、吃點加工食品、熬夜工作的族群,要格外注意。

老化與壓力也是基因突變的催化劑。張家銘表示,年紀變大是自然現象,但也意味著細胞複製錯誤的機率增加。若再加上慢性發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失眠、壓力過大,這些壞細胞更容易壯大。

張家銘說,透過次世代定序技術,可以在血液中找到CHIP突變。尤其是有血癌家族史、曾經做過化療或放療族群、血液檢查數據常異常卻無法解釋,或是有糖尿病、心血管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更該提早檢查。

實證研究指出,生活型態干預能降低CHIP發展成血癌風險。張家銘建議病人可以從以下方式做好平日的保健:

● 採取抗發炎飲食(地中海飲食、低糖、高纖)

● 每週3次有氧運動(快走、騎腳踏車)

● 保持情緒穩定、學會放鬆(冥想、寫日記都可以)

● 每晚睡足7小時

● 減少暴露環境毒素(清潔劑、油煙)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油膩食物易生脾胃濕氣,造成油光、毛孔粗大、粉刺叢生;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最近皮膚變差,是不是吃錯東西了?鳴堂中醫體系醫療長周宗翰在臉書粉專「西醫難解中醫有方 鳴大夫周宗翰醫師 鳴堂中醫體系醫療長」發文指出,中醫認為「皮膚是內臟的鏡子」,飲食對肌膚的影響極大,5類傷膚食物包含辛辣、油膩、過甜、生冷、高鹽食物;而5類護膚好食材包含綠葉蔬菜、維他命C水果、堅果類、薑茶、白蘿蔔。

周宗翰說明,吃錯食物會讓肌膚失去光澤、長痘、乾燥甚至加速老化;相反地,選對食材則能促進氣血循環,養出健康光滑的膚質。

傷膚食物:火氣、濕氣、寒氣都是敵人

周宗翰指出,以下幾類食物,若長期大量攝取,容易引起內熱、濕氣重或陽氣虛損,進而導致皮膚失調。

●辛辣食物:屬於熱性,易使體內火氣上升,誘發痘痘、粉刺,特別集中在額頭與下巴。建議:火氣大或易長痘者應減少攝取。

●油膩食物:易生脾胃濕氣,造成油光、毛孔粗大、粉刺叢生。建議:少吃炸物與高脂肪食物,讓肌膚更清爽。

●過甜食物:傷脾傷氣血,讓皮膚乾燥、加速老化,還會助濕生熱。建議:避免糖果、含糖飲等高糖加工品。

●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陽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造成膚色暗沉或乾燥過敏。建議:寒性體質者尤其要少碰冷飲、冰品。

●高鹽食物:加重腎臟負擔,影響水分代謝,導致水腫與皮膚乾燥。建議:選擇低鹽飲食有助於保水潤膚。

維他命C水果(如橙子、奇異果)有助膠原蛋白生成,延緩老化、提升肌膚緊實度,改善氣色;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護膚好食材:養血潤膚、抗老美顏

要養出由內而外的健康膚質,周宗翰建議日常可適量攝取以下5類護膚食材:

●綠葉蔬菜(如菠菜、芥菜):能清熱解毒、促進氣血循環,讓肌膚對外界刺激更有防禦力。

●維生素C水果(如橙子、奇異果):有助膠原蛋白生成,延緩老化、提升肌膚緊實度,改善氣色。

●堅果類(如杏仁、核桃):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補血養陰、潤澤肌膚的功效。

●薑茶:能溫陽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有助肌膚光澤。

●白蘿蔔:清熱解毒、利氣化痰,改善膚色暗沉,讓皮膚看起來更透亮。

從「吃」開始才能真正改變肌膚

周宗翰強調,中醫看皮膚問題,不只治標更治本。想改善膚況,就要從調整飲食、調理體質做起。「皮膚問題,其實是內臟發出的訊號。只要避開錯誤食物、補充對的營養,再配合個人體質進行調養,就能讓肌膚自然展現健康光澤。」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規律運動不僅強身健體,也能延緩失智與腦部病變。示意圖。(路透社)

羅碧/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失智症不只與年齡相關,美國一名神經科醫師指出,日常中一個容易忽略的隱形危機恐悄悄破壞大腦,甚至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他分享多年行醫經驗,並提出兩大關鍵習慣能有效預防認知退化、保護大腦健康,分別為及早發現與處理聽力退化問題、維持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

根據《紐約郵報》報導,紐約大學葛洛斯曼醫學院(NYU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神經醫師Jaydeep Bhatt(音譯為傑迪普・巴哈特)在烏干達、迦納等資源匱乏地區行醫多年,觀察當地人少見抽菸與酗酒行為,更因天生「自然節制」的飲食文化,罹患腦部疾病的比例比美國相對低。他認為,要防止大腦退化,關鍵在於兩項生活習慣。

1.及早發現與處理聽力退化問題
Jaydeep Bhatt指出,許多腦部疾病的危險因子都被忽視,其中「未察覺的聽力衰退」是最被低估的風險之一。聽力與大腦語言區有直接關聯,若聲音無法正常傳遞進入左腦語言區,長期可能導致語言功能異常、甚至加速記憶力退化。

他提醒,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認知功能與中風風險檢查,包含血壓、心率、膽固醇等指標。因為高血壓、高血脂會造成腦部血管阻塞,雖無明顯症狀,但會悄悄影響腦部營養供應,久而久之將導致失智、記憶衰退。

2.維持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
腦部健康與心血管健康密切相關,而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與抽菸等危險因子,其實可透過「飲食」與「運動」來逆轉。Jaydeep Bhatt分享,非洲地區民眾的餐點份量普遍較小,且不習慣餐間零食,這樣的「自然節制」反而成為保護大腦的良方。

除了份量控制,飲食內容也很重要,像是得舒飲食(DASH)與地中海飲食就被認為對大腦健康有益,強調高纖、多蔬果、低鹽、低飽和脂肪。運動則是全球通用的護腦方法,不論哪一種神經性疾病,若能規律運動,都能顯著降低發病風險與症狀嚴重程度。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眼屎是眼睛的「清潔隊」!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可判別眼睛健不健康;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眼屎是眼睛的「清潔隊」!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眼角堆積著不明物體,黏糊糊地把眼皮黏成一團,只要是少量、無異味、顏色無異常的,那就是健康的表現。

黃軒於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與網站發文分享,若是眼屎過多、顏色或形態發生改變時,可能是以下疾病在警示:

細菌性結膜炎

特徵:黃色或黃綠色、黏稠如膿液,可能黏住眼皮。
伴隨症狀:眼睛紅腫、灼熱感、異物感。
應對方法:立即就醫,可能需要抗生素眼藥水或藥膏。

病毒性結膜炎

特徵:水樣或黏液樣分泌物,量多。
伴隨症狀:眼睛發紅、流淚、眼周淋巴結腫大。
應對方法:避免接觸他人,保持手部清潔,尋求醫生建議。

過敏性結膜炎

特徵:半透明、黏稠的「拉絲」眼屎。
伴隨症狀:眼睛奇癢,可能與過敏原(如花粉、塵蟎)有關。
應對方法:避免接觸過敏原,使用抗過敏藥物(如抗組胺眼藥水)。

乾眼症

特徵:白色、泡沫狀眼屎。
伴隨症狀:眼睛乾澀、異物感。
應對方法:使用人工淚液,改善生活習慣(如減少螢幕使用時間)。

黃軒也建議,保護眼睛,要注重清潔、避免過度用眼,最好每日用溫水清潔眼部,切記不要用手揉眼睛。至於現代人長時間用3C產品,一定要記得每20分鐘要休息一次,至少望向6公尺遠的地方。再來在飲食方面,要多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和Omega-3的食物,如胡蘿蔔、深海魚。最重要的是,每年要進行一次眼科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