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台灣「查某人」得肺癌 醫曝8成未抽過菸 – 自由健康網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柯志霖(左一)解析單孔與多孔胸腔鏡手術差異。(台中慈濟提供)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灣女性肺癌病人中,高達8成從未抽過菸。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劉建明呼籲,不能以「不抽菸」作為保障,特別是具有家族病史的族群更需提高警覺。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認為,藉基因檢測更了解自己體質。

在台中慈濟醫院近日舉辦「早期肺癌同窗會」串連病友與家屬,更傳遞最新醫療技術與新知。在「同窗會」上,病友回憶當年自己身體沒有出現任何症狀,連咳嗽、胸悶、呼吸困難都沒有,因母親在定期追蹤甲狀腺癌,意外發現肺部有陰影,進一步檢查確診肺癌1B期。病友考量肺癌具有家族聚集特性,因此與2位姊姊一齊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結果她也有毛玻璃結節,手術後確診為肺癌1B期。

另一位病友也是不抽菸、不下廚的學校女老師,健康檢查時發現肺部有1.8公分病灶。她的家族沒有明顯病例,但先前癌症基因檢測顯示存在風險。

劉建明醫師提醒,不能以「不抽菸」作為保障,特別是具有家族病史的族群更需提高警覺。研究顯示,若父母或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其他家屬風險比一般人高2倍;若三等親內超過兩人罹癌,風險更飆升至14倍。

張家銘說,精確醫學可以藉由基因檢測,了解自己的「體質」,也就是完全掌握「原廠配備」再靠後天調養,而不是等到身體出現症狀,或者是須進行癌症標靶治療前,才被要求做基因檢測,錯失提前預防、避開致病基因先機。

在這場「早期肺癌同窗會」上,台中慈濟醫療團隊展示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的優勢,透過3D高清影像與靈活操作,以微小切口精準切除病灶,減少出血與疼痛,加速術後恢復。

劉建明提醒,手術治療並非終點。根據臨床經驗,肺癌病人術後2年內仍存在復發風險,必須定期追蹤至少3到5年,以確保及早發現任何變化。他建議要做癌症基因檢測,強調「治療結束不代表結案,持續追蹤才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