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雨後到處「生菇」 最怕拿著APP充當專家 – 自由健康網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不少地方一直「生菇」,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部主任楊振昌呼籲,勿徒手採菇更不要勿食,以免中毒。圖為綠褶菇。(北榮提供)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降雨與高濕度環境下,台北、台中、南投、高雄及花蓮地區不少地方「生菇」,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部主任楊振昌再次呼籲,路邊的「野菇」不要採。

2年前澳洲一女子在牛排裡放了「死帽菇」奪3命;4年前中國廣東則是誤採了「亞稀褶黑菇」,造成3人及1隻貓喪命。台北市公園處指出,道路分隔島上確實有菇類冒出來,對於民眾遛狗要留意勿讓犬隻誤觸。

不管是蓄意還是誤採,楊振昌說,台灣已知的毒蕈種類逾60種。坊間流傳有關毒蕈辨識的各種說法,像「顏色鮮艷者為毒蕈」、「具有菌托或無蟲蛀者有毒」、「接觸銀器會變黑」等,實則缺乏科學依據,亦非毒蕈獨有之特徵,易造成錯誤判斷。

最令人擔憂,是民眾依靠手機上APP,當起植物大師,楊振昌表示,網路平台與行動應用程式(App)提供植物與蕈類之影像辨識功能,甚至結合人工智慧與群眾資料庫進行即時判讀,但這些辨識工具仍存在多重限制,例如照片角度、光線條件、菇體生長階段不同,皆可能導致誤判。

楊振昌指出,就算是專家也須依據完整的型態學特徵與分子鑑定資料,才能準確判定種類與毒性。因此,無論科技輔助工具多先進,皆不可作為採食野菇的安全依據。再次叮嚀,民眾切勿因好奇、誤信外觀或仰賴手機App辨識結果,而擅自採摘、烹調或食用任何不明來源的蕈類,以避免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健康危害。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