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擔心會罹患失智症,張家銘建議,藉由穩定運動習慣,例如,騎腳踏車、慢跑、快走等,可幫助大腦自我修復,減少大腦垃圾,更有助拉回記憶力;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灣截至去年已有37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年輕型(65歲以前)患者已超過1萬人,人人聞失智症而色變。即使目前可以有藥打針,清除失智症患者的類澱粉蛋白,然而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仍建議一般人,藉著穩定運動習慣,例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幫助大腦自我修復,減少大腦垃圾,更有助拉回記憶力。
台灣失智症協會已經推出更新版的「失智症10大警訊」,不只記憶力變差,時空混淆,乃至視力、聽覺出現困難以及在家中迷路等,若有多個徵兆同時出現,應提高警覺,及早檢查、診斷與治療。
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阿茲海默症病人不只是記憶力差,白天精神過頭,晚上又睡不好,一晚起來3、4次,主要因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是大腦負責控制白天該清醒、晚上該入睡的重要開關。一旦它亂了,腦袋就會跟著越來越亂,甚至加速失智惡化。
失智不是只靠藥 穩定運動能修復大腦
張家銘引述2025年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發表一篇研究指出,這個研究找來患阿茲海默症小鼠,讓牠們每天跑輪子(voluntary wheel running, VWR),跑了2個月,從小鼠身上證明,動起來後,腦袋中的壞東西會減少。
他進一步說明,這些阿茲海默症小鼠,原本腦袋裡堆滿了磷酸化tau蛋白(p-tau231),這是讓神經細胞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垃圾」。經過穩定運動後,這些垃圾減少35%。不只這樣,負責穩定腦袋神經訊號的GABA神經元,原本活性也掉下來,運動後讓VGAT活性提升38.7%,軸突蛋白提升74.5%。這些數字代表著,神經細胞從原本萎縮、退化,慢慢有了活力。
張家銘表示,從這項研究發現,讓所有人都怕的類澱粉蛋白(Aβ斑塊),可以藉著運動有效降低海馬體,少了60.4%,皮質少了57%。換言之,穩定運動能讓大腦自己清掉造成失智的毒素。同時,這些做運動的小鼠,大腦垃圾少了以後,睡眠也整個變好。原本白天亂跑、晚上睡不著的行為,變得穩定。快速眼動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幾乎翻倍,睡眠碎片化大幅減少。研究看到的是,睡好以後讓記憶力也跟著提高。
張家銘總結出這篇研究的結論,雖然這項發現是小鼠的研究,卻提供民眾清楚的方向,藉由穩定運動,不只維護身體健康,更能保護大腦。尤其運動能減少失智2大核心病變:tau蛋白與類澱粉蛋白堆積,還能改善睡眠、修復神經,拉回記憶力。
他給一般人的建議是,運動不用跑多快,不用跑多累,而是穩定、規律。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這些簡單又實際的選擇,就能讓腦袋維持清楚有力,不被病變帶著走。
相關新聞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