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噴出時快速氣化,瞬間吸走皮膚熱能,傳遞「冰冰涼涼」的感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涼感濕巾、涼感噴霧成為不少人包包必備的消暑小物。但你知道這些「涼涼神器」的冰爽感,背後其實藏著不同原理嗎?食藥署在臉書專頁「TFDA化粧品安全使用」揭露,市售涼感化粧品主要有3大「降溫秘密」,包含刺激冷感受器、揮發製冷、壓縮氣體揮發,並提醒消費者別被「涼感」兩字給迷惑,標示與安全才是關鍵!
1. 刺激冷感受器
產品中添加能「欺騙」神經末梢的成分,讓人誤以為真的變涼。最常見的就是薄荷醇 (Menthol)、薄荷氧基丙二醇 (Menthoxypropanediol),一抹上皮膚,就能讓冷感受器被啟動。
請繼續往下閱讀…
2. 揮發製冷
利用異丙醇 (Isopropyl alcohol)、乙醇 (Alcohol)等低沸點物質,碰到人體溫度後迅速揮發,帶走部分熱量,讓皮膚感到瞬間清爽。
涼感濕巾中的薄荷醇、薄荷氧基丙二醇 ,一抹上皮膚,就能讓冷感受器被啟動;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3. 壓縮氣體揮發
像是涼感噴霧,常見會添加丙烷 (Propane)、異丁烷 (Isobutane) 等液化氣體,當噴出時快速氣化,瞬間吸走皮膚熱能,傳遞「冰冰涼涼」的感覺。
食藥署強調:「涼不涼是其次!」真正要注意的是產品是否有完整標示、是否揭露「全成分」、以及是否存在誇大甚至不當的醫療效能宣稱。若標示不清或宣稱效果過頭,恐怕才是踩雷陷阱。
食藥署提醒,下次購買涼感產品,別只看「冰不冰」,也要記得檢查標示,才能真正用得安心又清涼。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