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呼籲,洗腎病人若長期出現貧血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北醫附醫提供)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洗腎病友貧血,禍首未必是洗腎!1位50歲長期洗腎病人出現貧血,持續未改善,且常常感到異常疲憊,竟是大腸癌造成,所幸經緊急手術後,已重回正常生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靜怡表示,台灣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常因腎功能減退,導致紅血球生成素下降,減少紅血球產生,容易導致貧血,這種由慢性腎臟病(CKD)引起的狀況稱為「腎性貧血」,一般可藉由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改善。
請繼續往下閱讀…
排便習慣改變 就醫揪出大腸癌
該名50歲病人因長期洗腎合併貧血,經轉介至消化內科,醫師問診後發現,病人排便習慣改變,且糞便有口徑變細現象,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揪出貧血主因竟是乙狀結腸腫瘤。
另1位長期洗腎、年逾8旬的個案,也是常常疲倦、走路會喘,因飯後腹部不適而到消化內科就診,家人提及,雖然有固定施打紅血球生成素,但仍有貧血現象,近期更出現黑便,經檢查後發現,貧血主因是胃腫瘤合併出血。
北醫附醫消化內科醫師陳文昭指出,消化道從食道到肛門等各部位都可能出血,許多消化道疾病一開始的症狀就是貧血;而洗腎等腎功能不佳的病人,容易在消化道出現血管異常增生,這些不正常的血管通常增生在表淺部位,常因吞食食物磨破增生血管引發出血,進而導致貧血。由於2種情況都會出現貧血,可能讓洗腎病人忽視消化道疾病的警訊。
陳文昭建議,洗腎病人若長期出現貧血等相關症狀,應保持警覺,留意排便情形及糞便顏色形狀,若有異狀也應與主治醫師討論;50-74歲民眾可善用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以篩檢是否有大腸癌風險。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